最新消息

張玉雲談英業達轉換Office軟體,鬆綁後更自由


採訪/施鑫澤文/張煌仁

wps office 繁體

一直以來,台灣的科技製造業不論是技術或專利因為仰賴其歐美大廠甚深,所以長期以來繳交相關權利金的狀況,始終都是這些科技製造業廠商說不出的痛。如今,在台灣科技製造業站穩腳步,陸續擺脫這些技術與專利的壓力之後,目前剩下的就僅是許多Office軟體授權金的部分了。以微軟(Microsoft)而言,每年從科技廠商中賺走了大量的軟體授權金,並且卻還得擔心時常被漲價的風險,企業用戶們可以說是敢怒而不敢言。但中國大陸廠商一開始就看清楚了這一點,堅決使用開放軟體(如OpenOffice)的資源來對抗這些歐美廠商寡占市場的情況。這也使得企業用戶在之後的作業不受到牽絆,作法更顯自由。而回過頭來看看台灣,也隨著開放性社群資源的越來越加成熟且成功,已經有廠商鳴槍起跑,做出倒戈的動作。而這一次的風潮,是否真能成為一股對抗依賴這些歐美大廠慣性的大力量,並且為國內的科技製造業節省下可貴的經費。前英業達資訊長張玉雲表示,只要有決心,事實上也不難達成。

 

 

知己知彼資產管理先行

張玉雲回憶起當時英業達會決定換掉使用微軟Office軟體的原因,主要還是因為當年的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所造成。張玉雲表示,2010年時,正當英業達與微軟的軟體使用合約,三年到期而準備續約的前夕,恰巧又是集團營運這些年來最不佳的時刻。所以,當集團要求各部門必須縮減成本的情況下,前來議約的微軟卻以強勢的態度要求必須漲價20%,英業達集團才能夠續約使用。「從事資訊工作超過三十年來,沒見過這麼態度強硬的廠商。不但在談判桌上不肯退讓,還運用各層關係來施壓,使當時的議約工作相當棘手。真的有『人為刀俎,我為魚肉』之感!」張玉雲表示。

 

當時,根據評估,如果照微軟所提出的要求續約,英業達每年在軟體合約上的使用成本約將漲30%左右。雖然,對這樣的結果,英業達的高層並沒也太多的意見。但是,張玉雲總覺得,未來如果議約一次就調漲一次價格。長此以往下去,對英業達來說可真的一筆不小的負擔。而且,英業達會從此落入可怕的漲價循環當中,很難以擺脫。所以,即使這次議約的結果,英業達最後也接受了,但是卻開始由張玉雲帶頭做計劃,對未來準備做的改變工作而進行一連串的調整。

 

張玉雲坦承,那次英業達仍舊會接受微軟所開出條件的原因,其不清楚英業達內部究竟有多少軟體使用者是主要因素。因為,英業達本身是以生產筆記型電腦為主,這硬體不需要對外採購,從內部就可以申請取得,相較之下這部分的控管業就比較鬆散。所以,為了掌握這部分重要的資訊,張玉雲遂開始在公司內部安裝好相關的管理軟體,能對於軟體使用者的數量一目了然。這樣的資訊,未來在與微軟繼續續約時,會是非常好的談判籌碼。

 

 

三年合約等於買了三套軟體

據了解,由於微軟與企業簽訂的Office軟體使用合約,通常金額是以使用數乘以三倍來計算。也就是微軟認為,每一部電腦在使用的三年過程中,都可以在合約時間當中升級到最新的使用版本。例如從WindowsXP升級到Windows7,再升級到Windows8來使用。如此,微軟就以這理由來收取3倍的使用價錢。而企業如果本身沒有進行軟體升級,則是自己放棄升級的權利,微軟不會有任何的折扣。因此,張玉雲表示,這樣的合約就是企業一次付好了買三套軟體的錢了。雖然減去了每更新一次版本就必須購買一次的困擾,也比單次購買後的總和來稍微便宜,但是因折扣不多的情況下,差別的金額有限。「微軟早就計算好在那邊等你了,企業想要大幅度節省經費根本不可能。」張玉雲表示。

 

而在有了企業內部使用者數目精確的數字資料後,對於下次微軟來提出漲價的條件時,英業達也就有了相對應的說法,而不是一昧地默默接受了。張玉雲進一步解釋說,微軟對於企業合約的漲價,並不是單一使用者使用價格的調漲,而是不斷的要求企業增加購買使用數量。因此,在過去沒有精確數字之下,將成會成為微軟漲價的主要藉口。張玉雲指出,這其實是微軟過去造的業,如今卻要大家來共同承擔。張玉雲說明微軟這套「放水養魚」辦法時指出,當時多年前開始有企業合約的模式出現時,微軟的軟體還不夠成熟,除了問題也沒辦法提供滿足的相對應支援,因此微軟就睜一眼,閉一眼的讓企業以「吃到飽」的方式簽約使用。但是,當客戶陪伴著微軟逐漸成長之後,當微軟的軟體穩定了,相關支援也完整了,資訊安全也相對安全了之後,微軟就開始「在魚池中收網」,也就是開始用各種方式施予企業壓力漲價。也就是,在過去一同成長的階段,那種隨你用、儘管用、隨便用的用戶數,現在通通要納進來計價。因此,在2008年以前不清楚微軟的手段而身套陷阱中的廠商們,之後要想再回頭改變,就已經是困難重重了。所以,基於以上的種種,張玉雲就從2010年開始,痛下決定要做這部分改變的準備。

 

 

競爭軟體眾多不擔心沒有方案

而要英業達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集團來更換Office軟體,必定是一件浩大的工程,其難度絕不亞於將微軟的Office軟體淘汰一事。因此,從那時開始,張玉雲就帶領資訊部門開始接觸,並開始評估導入的可行性。張玉雲指出,其實目前市場上,相關的辦公室與E-Mail軟體,市場上都有微軟的競爭對手存在,所以根本不必怕找不到適合的東西可以替換,而該去注意的反而是整個導入流程的進行。

 

張玉雲進一步解釋說,就資訊室人員來說,或許會非常懂得ERP或PLM等軟體的處理,這也是資訊室人員的核心價值。但是,針對於Office軟體的處理而言,資訊室人員說不定沒有將常在使用的人事室、財務室、甚至是一般職員來的熟悉。再加上過去ERP或PLM等軟體可能只有企業內20%的員工會使用,如今辦公室或E-Mail軟體是每一個人都要使用,所以未來的轉變過程,對資訊室人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。這也使得張玉雲必須動用企業資源,從外部找來了一個非常清楚Office軟體的員工,透過了解英業達內部如何使用這些Office軟體,以及其他那些Office軟體也可以達到這些需求的評估,來參與執行這樣的工作,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 

 

融合成本效能是更換三要件

而雖然一心一意希望能擺脫微軟的控制,但張玉雲卻也強調,他們絕對沒有要「去微軟化」作為目標。張玉雲指出,微軟當前許多的技術已經達到成熟的階段,英業達要完全捨棄他們而不用似乎也沒有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最主要的關鍵就落在以下的三個原因上。首先,張玉雲希望英業達內部軟體可以達到相互融合,而不是互相排擠的結果。因為就資訊軟體工程人員的角度來說,能夠融合各方的好處才是他們最大的目標,這方面絕對是首要的條件。

 

其次,仍然是價格的問題。張玉雲指出,當一個Office軟體能達到英業達內部融合的需求後,價格的適切性就是他們所關心的重點。在當前,科技製造業幾乎都在面臨調降成本的壓力下,能夠少一點的付出,對每家廠商來說都是重要的。「不過,前提是必須合法。能以多低的價錢,拿到適用、合法的Office軟體,這會是內部考量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。因為,過去微軟對使用企業所訂立的合約,讓企業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取得合法性,這最後衍生出了許多盜版的問題。」張玉雲說。最後一個關鍵因素,就是在於生產效能上。以英業達集團這樣主要是透過生產產品來獲利的企業來說,如果引進一個軟體無法提高生產效率,那絕對會引起內部的反彈。所以,資訊部門不僅是要能夠無縫接軌式的「無痛」移轉使用軟體,還要使這個新軟體能夠發揮其效益,帶動整體生產效率,這才會是英業達集團未來所要考量的產品。

 

 

合法性讓英業達減少困擾

對於之後英業達集團會選擇Google解決方案的原因,張玉雲也做了解釋。他指出,Google的解決方案在價格方面比微軟的平實許多,對英業達來說減輕了許多授權金上的負擔。再來,就是英業達集團現階段完全處於合法使用的態勢,不需要擔心Google會來稽核的狀態。這點,對英業達來說相當的重要。因為,上次與微軟簽的契約的同時,雖然買了六千個使用數,但仍舊在合法與不合法的灰色地帶,隨時有被微軟處罰的危機,這可是件相當麻煩的事情。

 

最後,張玉雲表示,尋求另一個解決方案,並非完全是要與微軟斷絕關係,而是有更大的籌碼來抗衡微軟的強勢。一但有了備援方案,供應商就無法為所欲為。這也是提供給其他企業正考慮這方向時給予的建議。